瑪家農場微型經濟~人來就好

今天又有研究生打來拜碼頭,可惜我是掛羊頭,反正不在學術界也沒什麼壓力,說說當作發夢吧!

懸宕兩年的瑪家農場遷村案,聽說會有三方以上社群部落進駐~瑪家村、大社村、好茶村等。空間文化面向,聽部落就對了。而經濟面向呢?產學界為了災後救濟所提出“部落農產展銷中心“,這拿起釣竿又覺得怪怪,沒有河了哪有魚啊?展銷中心有誰會來消費呢?

【最佳賣點~部落人力】
耕作需要資本、行銷物流也需要資本,而災民哪來資本?政府或企業又能挹注多少?微型貸款也需要抵押品或保證人,各種合作經濟學都不適用在部落災民身上。

永久屋公共區將會規劃出"職訓教室",提供部落農特產與手工藝培訓。但,千萬~別想打造"Aboriginal Marketing",原住民沒資本做喜憨兒的夢,部落只需要簡單的“CMMS“。

郭董的CMMS(Component Module Move Service),共同設計但各謀其利。用在部落,共同設計的物件是"教學課程"。

舉例吧~Swarovski轉型開辦串珠班,想像一下,部落琉璃飾品受Swarovski加持而增加銷售額,同時也增加Swarovski的邊際效益吧?

又看到新聞,經濟不景氣,藍帶與米其林主廚也失業了。來吧,來災區教學,這裡有特殊香料食材、很多原住民做過二廚,還有,一堆鎂光燈!躍升為教學主廚只需30秒新聞。

另,德文咖啡有二百年歷史,族人很會種植卻不會烘焙。若能引進Starbucks教學,或是讓咖啡農子弟進入星巴克培訓,也是一大福音呢!

事實上,近年企業轉型,從賣商品到賣證書課程。引進企業到部落教學,彼此各取所需,更兼顧公益形象,有何不好呢?達成願景不難,今年跟寶哥開皮雕職訓班,高薪聘請了素描名師,學員也挺爭氣地畫出驚人之作。

行政官員說永久屋"人來就好"。沒錯,部落族人來就好,企業人才來就好,除了給釣竿,還要給一條有魚的溪流。將微型經濟面向放大,累積慢活經濟的人力資本,才能規劃出讓人輕鬆互動的新空間啊!